2024/09/30(一) ●一日一箴言
《格言聯璧》:83
困天下之智者,不在智而在愚;
窮天下之辯者,不在辯而在訥;
伏天下之勇者,不在勇而在怯。
【譯文】
使有智慧的人感到困擾的不是聰明的人,而是愚笨的人。使雄辯家說不出話的人,不是善辯的人,而是啞巴。使有勇力的人折服的,不是有勇力的人,而是怯懦的人。
●【賞析】
使天下有智慧的人困頓窘迫的,不在於智慧而在於憨厚質樸。使天下能言善辯的人理屈詞窮的,不在於善辯而在於木訥少言。使天下剛強勇猛的人屈服的,不在於勇猛而在於怯懦。
《論語·里仁篇》孔子說:「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所謂訥,是指渾厚誠實的性格,言語謹慎木訥,內心沉穩而無所畏懼。君子說話要謹慎,是因為「覆水難收」,倘若隨心所欲說出口,對於別人不但有失尊重,對自己也未作到「三思而後言」該有的說話態度。但是一旦君子對於決定的事情,便是即知即行,絕不猶豫推托而耽誤了時光。這一緩一急之間,正是體現君子有為有守的處世原則。
【成語故事】:「言必有中」
閔損,字子騫,是春秋時代魯國人,孔子的學生。閔子騫的母親早逝,父親娶了後母之後,又生了兩個孩子。後母偏袒自己的孩子,虐待子騫,不讓他吃飽,冬天給他穿蘆花棉襖。偶然被他父親發現了,要趕後母走,子騫跪在父親面前說:「母在一子單,母去三子寒。」後母從此視子騫為己出。
魯人為長府,閔子騫曰:『仍舊貫,如之何?何必改作?』
魯國要改建庫房,來徵求子騫的意見,他說:「原來的庫房不是很好嗎?為什麼要勞民傷財去改建呢?孔子點評他說:「夫人不言,言必有中」意思是說閔子騫平時不愛說話,一說話就能說到重點上。「言必有中」指一個人話不多,更無贅言,一開口說話就能說到問題的核心上。
【歷史故事】「困天下之智者,不在智而在愚」
北宋初年,南唐向宋稱臣,江左(南唐所在地)派使者前來向宋朝貢。南唐所派的使者是江南名士徐鉉,此人學識廣博、見多識廣、能言善辯馳名於北宋朝廷。宋朝政府依照慣例要遴派官員做押伴使,去接收貢品,陪同一起入京。滿朝文武都知道徐鉉博學多才,都怕由於自己學識不足而丟體面,宰相也不知選誰最好,就向宋太祖請示,太祖說:「讓我親自來選吧。」
宋太祖讓宦官傳旨,要殿前司寫出十個不識字的侍衛的名字呈報上來。名單寫好,太祖御筆一揮,點了其中一個人的名字,並說「就讓這個人去吧。」滿朝文武見了都大吃一驚,連宰相也不明其意,只得遵旨照辦,督促那個被點中的人趕緊出發。
那個侍衛不知道皇上為什麼派他去做押伴使,也不知道該怎麼做,又不敢問,只好渡江和徐鉉會合。
起初,徐鉉言辭流利,侃侃而談,旁觀的都為之驚愕不已。可侍者基本聽不懂徐鉉談的是什麼,當然無言以對,只能嗯嗯哎哎地應著。徐鉉看不懂他學識的深淺,心想不能在宋人面前丟臉,於是,越發喋喋不休地說個不停。過了幾天,一直沒有得到該有的回答,侍衛也沒有與他進行任何辯論,徐鉉自覺無趣,也累得沉默不語了。
宋太祖正確地處理了「愚」和「智」、「訥」與「辯」這一矛盾關係,置徐鉉於「英雄無用武之地」,從而取得了外交上的勝利。如果讓智者對智者、辯士對辯士,這樣較量的話,如以火止火,以水止水,雙方誰也不會服誰,難以論斷輸贏。
怯是指人能常存戒慎之心,便能以柔克強,以逸待勞。如高山之穩而不畏颶風,如水之柔而能穿石。智者當效自然之法,安住於自性中,成就有為有守之大勇者!而本文指出了智慧、辯論、勇力各自作用的局限,並為醫治單純倚仗智慧、辯論、武力的毛病,找出了相應的對策,開出了醫治的妙藥良方。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