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25(三) ●一日一箴言
《格言聯璧》:78君子當事,則小人皆為君子,至此不為君子,真小人也;小人當事,則中人皆為小人,至此不為小人,真君子也。
【註釋】⑴中人:中等資質的人,平常人。
【譯文】君子掌權時,連小人都能變為君子,到這時還不成為君子的,那就是真小人了;小人掌權時連平常人都能淪為小人,到這時仍不淪為小人的,那就是真君子了。
●【賞析】君子掌權臨事,那麼連小人都能變為君子,處在這種情況裡,還不能成為君子的,那就是貨真價實的小人了;小人弄權擅事,那麼一般人都淪為小人,處在這種局面下,仍然不淪為小人的,那就是不折不扣的君子了。
《論語•雍也》子曰:「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齊魯都在今山東境內,齊的先祖是姜太公,太公立法嚴明,講求績效,通漁鹽之利,以成富國強兵之霸業。依《史記》記載,太公到了齊國,五個月就能夠向周公彙報政績了,但這只是做到「民免而無恥」,人民不敢隨意違紀而已。春秋時代,從齊桓公以來,銳意要富國強兵,稱霸天下,人民受到影響,自然崇尚功利。歷史告訴我們,若要圖霸天下,凡事以利先行者,甚至以利治國,最終都會上下交征於利,而亡於利。魯國的先祖是周公,周公派長子伯禽前往治理魯國,仍然持守先王之道,講求禮治,興禮樂教化,尊賢而親親,以德化民。雖則在外交上表面軟弱無力,常受侵犯;但歷史告訴我們,強齊始終都無法侵奪弱魯。因為魯國人心凝聚力強。但在人文社會,魯國國民則可以做到有恥且格,自覺心比較強,講求公德、公義、正道。依《史記》記載,三年之後,周公的長子伯禽,始能彙報政績。五個月跟三年來比,當然是五個月見效較快。所有的君主,都要求快速見到治國成效,所以不願意施行先王之道,而急功好利的想見其成。所以孔子才會感嘆,如果齊國能修正治國理念,改法治為禮治,以義為利,而非以利為利,就會接近於魯國的知書達禮,培養文化可以提升人性之善。而魯國如果能更加以人為本,尊重生命,尊重彼此的人格,而以開明、透明、文明來治國,唯有德治。德治,並非單講仁義道德,講善心,而是要憑良心立法、憑良心司法、憑良心執法。以民為主,解決人民生活問題。如此就非常接近於道,人民是道化之民,國家是道化之國。人性本善,只因後天的蒙蔽,讓善性無法呈現,只要能夠用人性化的教育、啟發人人本有的良知良能,惡人就能轉變為善人。
【歷史典故】《晉書周處傳》和《世說新語》「周處除三害」:西晉時期,義興有一個名叫周處的人。他自小沒有人管教,遊手好閒,不肯讀書,但他長得高、氣力大,經常恃強凌弱。當地居民對他既討厭、又害怕。而義興附近的南山住著一隻白額猛虎,經常傷害百姓家畜;當地的長橋下又有一條大蛟龍,出沒無常。南山猛虎、長橋惡蛟、惡霸周處三者為義興帶來了極大的災害,當地人合稱「三害」,其中更以周處為最甚。
有一天,周處在街上遊蕩時遇到看到百姓都悶悶不樂。他好奇下便向一位老人問:「今年的收成不錯,為何大家都愁眉苦臉呢?」老人無奈地告訴他:「義興三害未除,大家樂不起來。」周處第一次聽到「三害」這個名稱,便問:「甚麼是三害呢?」老人就告訴他:「南山猛虎、長橋惡蛟,再加上惡霸周處你,不就是三害嗎?」 周處聽後非常吃驚,想不到自己竟與猛虎惡蛟並列「三害」。他立志要改過遷善,於是執弓配劍,怒殺虎與蛟。然後更拜陸機和陸雲這兩位很有名望的老師,刻苦讀書、修養品格,最後更成為一代忠臣,百姓皆為稱頌。
所以我們對於君子與小人的分際,不必太執著,因為小人是可以教化感化而逐漸改變的,例如許多人身染惡習,但是在接近道場之後,受到潛移默化,道德薰陶,而漸漸改變為謙謙君子,這樣的人在道場多到數之不盡。更有人在參加三天敦化班之後,感受道的寶貴,生起今是昨非的慚愧改過之心,立即戒菸、戒酒、戒賭、斷葷食等等,這都是教化之功呀!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