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01(日) ●一日一箴言
《格言聯璧》:54
小人亦有坦蕩蕩處,無所忌憚是也;
君子亦有長戚戚處,終身之憂是也。
【註釋】
⑴坦蕩蕩:形容行事光明磊落。
⑵長戚戚:時常憂懼。
【譯文】
小人也有坦蕩之處,因為無所忌;君子亦有憂戚之處,因終生都憂國憂民。
●【賞析】
孔子之前,「君子」、「小人」是指社會階級的分別,前者指在上位的貴族,後者指平民百姓。孔子將之轉化成道德的分野,前者指有道德修養的人,後者指普通人甚或品格低劣者。
孔子的新詮釋,使「君子」成為所有人努力的目標。《論語.述而》的其中一章,記述了孔子論君子和小人的不同,原文是:「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孔子在這裏是從「心術」的角度以分別「君子」和「小人」。邢昺《論語注疏》曰:「坦蕩蕩,寬廣貌。長戚戚,多憂懼也。君子內省不疚,故心貌坦蕩蕩然寬廣也。小人好為咎過,故多憂懼。」
社會上品流複雜,有君子,也有小人,我們想知哪人是君子,哪人是小人,外表是無法分別的。孔子教我們,當內察其心術,而外觀其氣象。因為有諸內而形諸外,有些人會矯飾,但仔細觀察下,是無所遁形的。
何謂坦蕩蕩?有道德修養的人,循天理而行,心無所累,隨所遇而安,仰不愧於天,俯不怍(ㄗㄨㄛˋ)於地,寛舒而自得。孔子以「坦蕩蕩」形容君子的心境,明儒杜靜臺說得好:「謂之坦蕩蕩,真如行於平原曠野之地,泛於汪洋千頃之波,更無崎嶇礙足,淺澀閣舟所在。」
備註:閣:通擱,擱淺之意。
至於與君子相對的小人,心役於物,做事患得患失;想得而未得時,心裏迷惘,既得後,又恐不能久享,如此,怎會不處於經常憂慮恐懼之中?
進一步說,君子真的沒有「憂愁」嗎?當然有:君子「患所以立」,連孔子也憂慮自己「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君子通過內省,然後達至「仁者不憂」的境界。
孔子亦曾說:「君子憂道不憂貧」,君子以天下國家為己任,只擔心道是否能推行於世,擔心自己是否能以良知良能行仁道,不擔心生活是否貧困,只要能耕種,自然有食物,何必擔心生活呢?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一句話,包含內省、觀人之理。原來從人的氣象可以知其心術,知其心術可以定其人品。君子、小人之分,就在這細微的地方而可辨別出來!因此內心常保三清四正(身正、心正、言正、行正)之品德,就能生活坦然,行為坦蕩,活出君子的樣貌。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