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20240827 安東彌勒山聖言量


2024/08/27(二) ●一日一箴言

《格言聯璧》:49

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竊名。

【譯文】上等的人士,忘卻名譽;中等的人士,樹立名譽;下等的人士,盜竊名譽。

●【賞析】

名聲好的人,不會刻意宣揚自己。一個人越貪圖名聲,越顯得功利做作。真正的名聲,不是掛在嘴上說便能獲得的,需要付出努力才能得到認可。

《顏氏家訓·名實第十》為北齊時期顏之推所著之家訓:

【原文】名之與實,猶形之與影也。德藝周厚,則名必善焉;容色姝麗,則影必美焉。今不修身而求令名於世者,猶貌甚惡而責妍影於鏡也。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竊名。忘名者,體道合德,享鬼神之福佑,非所以求名也;立名者,修身慎行,懼榮觀之不顯,非所以讓名也;竊名者,厚貌深奸,求浮華之虛稱,非所以得名也。


【解釋】名聲與實際的關係,好似形體與身影的關係。一個人如果德才兼備,名聲一定美好;一個人如果容貌色澤漂亮,身影一定美麗。現在有些人不注重修身養性,卻企求有美好的名聲傳揚於社會,這好比相貌很醜陋,卻要求有漂亮的形象出現在鏡子中。上等士人忘掉了名聲,中等士人努力樹立名聲,下等士人竭力竊取名聲。忘掉名聲的人,體察事物的道理,力求言行符合道德規範,因而享受鬼神的賜福和保佑,他們的言行不是為了要去求取名聲;樹立名聲的人,修養品德,慎重言行,擔心自己不能顯揚榮譽,他們對名聲的取得是不會謙讓的;竊取名聲的人,貌似忠厚而心懷大奸,追求浮華的虛名,他們是不會得到好名聲的。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第二十一章 名聲喪本

佛言:「人隨情欲,求於聲名;聲名顯著,身已故矣。貪世常名,而不學道,枉功勞形。譬如燒香,雖人聞香,香之盡矣;危身之火,而在其後。」

釋迦牟尼佛上一章告訴我們,我們的身體,是由地、水、火、風四種元素組織而成的,離開了四大以外,找不到一點實在的「我」,可以說人身就是空、無我的。佛又恐怕我們誤會肉體的我不足輕重,又要執著「名」是實有的,而去追求它,把它看得非常重要,因此,本章佛再告誡我們,「名」也是假的,喜歡好的名不但沒有益處,反而有很大的損害。尤其是求名,更是要不得,所以佛要我們破除「名欲」。

俗語說:「人死留名,豹死留皮」。豹的皮非常漂亮,尤其在寒帶的地方,用它來做皮袍,穿起來是非常溫暖的。豹死了以後,最主要的,是可以把牠的皮留在世間,而我們一個人辛苦了一輩子,死了以後,都希望留下好的名聲。因此,孔子說:「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意思是做為一個君子,最怕的是死了以後,他的名聲不能在世間流傳,讓大家稱讚他。

孔子也說過:「惡四十五十而無聞焉!」一個人活到四十、五十歲了,在社會上還是沒沒無聞,沒人知道他有什麼建樹或特別的貢獻,那末,這個人算是沒有出息了,從這一點看起來,孔子對於「名望」還是非常看重的。

《太上清淨經》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

道無形無相,有一股生生不息、化化無窮的作用,大道沒有對任何事物有特別的感情,對萬物平等相待、一視同仁,才能生育天地,長養萬物。

修道要絕情,一點感情也不要有。所謂「掃一切情,斷一切欲」,這是超出世間法的現象。日是陽之精,月是陰之華,隨著自然軌道而運行不息。故能分春夏秋冬四季,細分有二十四節七十二候。這節候皆由日月旋轉而規律生成。

大道沒有名字,可是一切萬物,皆從大道中生出,長養一切萬物。這種境界,越研究越是奧妙無窮。宣化上人少年時即有一偈曰:「萬物因道生,得者自通靈,悟徹個中理,菩提不減增。」

今日本文「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竊名」也是在告訴我們一個真理,越不去追求的,越是本自俱足;越想要去追求的,越是遙不可及。名如此,利如此,清淨自性亦是如此。活在當下,不忮不求,清靜本懷,人生之至樂也!

Opmerkingen


© 2024 安東道場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