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22 安東彌勒山聖言量
- 鉢卿 李
- 2024年7月22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2024/07/22(一) ●一日一箴言
《格言聯璧》:13
宜靜默,宜從容,宜謹嚴,宜儉約,四者,切己良箴;
忌多欲,忌妄動,忌坐馳,忌旁騖,四者,切己大病。
常操常存,得一恆字訣;勿忘勿助,得一漸字訣。
【註釋】
⑴謹嚴:謹慎細密。
⑵切己:與自己密切相關。
⑶箴:文體名。以表達規勸性質為主題。
⑷坐馳:身體端坐沒有行動,心中卻雜念不息,馳騁不安。
⑸旁騖(ㄨˋ):旁,另外的。騖,追求。無心工作,被外物所吸引。
【譯文】
宜安靜,少說話,從容不迫,嚴謹及儉約,這些都是監督自己的良言。避多欲,盲動,心不專一,以此避免自己的缺失。在實踐這些修養的過程中,能體會恆字的秘訣。而在不間斷的過程裡,能體驗漸字的秘訣。
●【賞析】
應當安靜沉默、從容不迫、謹慎嚴肅、儉樸節約,這四者都是與自身密切相關的良言。切忌慾念繁多、妄自行動、雜念不息、心神不專,這四者都是與自身密切相關的大毛病。
好的原則要長久地堅持,以此來體味「恆」字的訣竅;在堅持的過程中既不能懈怠也不要冒進,以此來體味「漸」字的訣竅。
所謂「有恆為成功之本」,的確不差,無論計畫多麼周詳、行動多麼謹慎,沒有長久持之以恆,那怕計畫有十年二十年之久,沒有執行到最後,仍然會功虧一簣滿盤皆輸。國父鑒於滿清政府的腐敗,民不聊生,於是籌謀革命,推翻滿清政府,經過十次的失敗仍然不棄不餒,檢討改進、努力不懈,終於在第十一次的革命行動,徹底推翻迂腐的滿清政府,建立民國,推行自由民主的新政府,為天下百姓謀求新生活,這就是堅持、有恆,最終獲得成功的實證。
【歷史故事】磨杵成針
相傳李白在四川眉州的象耳山求學,學業未成,便中途離去了。在離開的路途上,經過一條小溪,他看到一個老婦人正在磨鐵杵。李白好奇地問老婦人在做什麼,老婦人說她想把鐵杵磨成針。李白深深地為老婦人的毅力感動,於是返回學堂,從此發憤讀書,終於有所成就。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磨杵成針」,用來比喻只要有恆心,努力去做,無論多麼困難的事,都可以成功。
俗話說:「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世間所有的事,從大自然的氣候演變,物種演化,以致於生活習慣的養成,無不是以時間的推移而漸漸形成的。良好的習慣來自於社會家庭風氣及師長的傳承教誨,不良的習慣也是長期受到風氣與環境的影響,其差異變化不可不察呀!
今日之格言教我們如何端正身心。意念由心發出,實踐則見諸外在行為,而行為乃言、行兩種,當中「四宜」側重言行,而「四忌」側重內心。古人對言行有一致的要求,那就是必須嚴謹。《詩經》說:「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易經》謂:「君子終日乾乾(ㄑㄧㄢˊ),夕惕若。厲,無咎。」君子時時刻刻不鬆懈,惟恐有錯,是為「恆」;穩紮穩打,逐步轉化內心,是為「漸」。
《佛遺教經》云:「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心如頑猴,難以調伏,要對治它只能按老子《道德經》的口訣:「靜為躁君。」《大學》也主張:「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哪怕內心如何多欲、妄動、坐馳(身不動而心外馳)、旁騖(心不在焉,精神渙散),如能以「靜」、「定」攝心,久久自見工夫。謹以此共勉之。
Comenta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