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7/16(二) ●一日一箴言
《格言聯璧》:7
先讀經後讀史,論事不謬於聖賢;
既讀史復讀經,則觀書不徒為章句。
【註釋】
⑴經:指《詩》、《書》、《易》、《禮》、《樂》、《春秋》。
⑵史:指史書,記載歷史的書籍。
⑶謬(ㄇㄧㄡˋ):差失。
⑷觀書:看書。
⑸徒:但、僅。
⑹章句:分析文字的章節與句讀(古人指文章休止和停頓處)。
【譯文】
先讀經書,再讀史籍,以經論史,評論古人史事,就不會與聖賢相悖(ㄅㄟˋ);研讀史籍,再溫經書,以史證經,讀書目的昇華,絕不僅為章句之學。
●【賞析】
清朝乾隆年間編印的《四庫全書》,把書籍分為「經、史、子、集」四大類,以後民國時期編印的《四部叢刊》、《四部備要》,均按此而分類。這個分類法有其歷史淵源。
◎〔備註〕:經史子集,泛指中國古代典籍,是古人將古籍按內容區分的經、史、子、集四大部類。經:經書,是指古聖及儒家經典著作等之四書、五經、十三經。史:史書,即歷史(含地理)之二十五史等正史。子:先秦儒家、兵家、法家、農家、醫家、天文、數術、藝術、雜家等九流十家之百家著作及釋家、道家等各宗教門派。集:文集,即散文、韻文、駢文等詩詞賦曲彙編。
中國古人對「經」頗為推崇。「經」字有多義,其一為「經常」的意思,意指「經」是永恆不變的真理,因此能稱為「經」的書每多極具價值。
《三字經》有言:「詩書易,禮春秋。號六經,當講求。」六經原指《詩》、《書》、《易》、《禮》、《樂》、《春秋》,後來《樂》失傳,改稱「五經」。《三字經》作者以《禮記》補上,合成「六經」之數。
其後的篇章又說:「經子通,讀諸史。考世系,知終始。」經書和諸子讀通了,接著便要讀歷史書,考察各王朝的治亂興衰。古人讀書講求「經史互參」。先掌握了經書的大道理,抓著了判斷大是大非的準則,分析人物、事件時,才能有所依據。
古人又把史書喻為「龜鑑」,龜指龜甲,可卜吉凶;鑑即鏡子,可觀美醜。讀歷史最大的價值,不在瞭解古代發生過的事,而在借古鑑今,推知未來。北宋司馬光於宋英宗治平三年起歷時十五年編撰史學鉅著,獲宋神宗親自作序並賜名《資治通鑑》,本乎鑑於往事,資於治道,正是這個意思。
所謂「胸中自有丘壑」,即是意指讀通聖賢書,心胸開闊,意能正解,不拘泥於文字束縛,可因時因地制宜,發出濟困解紓之方法,有大格局之人。
我們有幸成為一貫弟子,每日接觸的都是聖賢語錄,日日有所薰陶,自然能養成如同聖賢的寬廣心胸及心懷天下眾生的大思維,沒有了自我的私欲,成就了偉大的情操,心心念念都是為了眾生的福祉,不辱所師所學。
Kommentar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