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13 安東彌勒山聖言量
- 鉢卿 李
- 2024年7月13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2024/07/13(六) ●一日一箴言
《格言聯璧》:4
古之學者,得一善言,附於其身;
今之學者,得一善言,務以悅人。
【註釋】
⑴附:依傍。
⑵務:致力從事。
⑶悅人:取悅他人,令人快樂舒暢。
【譯文】
古時候的學者得到一句善言,就會放在自己身上去實踐;而現在的學者得到一句善言就必定想取悅別人。
●【賞析】
《論語·憲問》記載:「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所謂「為己」,是為了自己的哪一方面呢?所謂「為人」,又是為了別人的哪一方面呢?後世對之有不同解讀。
《荀子·勸學》中言:「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
荀子在此把「古之學者」與「今之學者」對舉,把「君子之學」與「小人之學」對舉,似有以後兩者闡釋前兩者的意思。他指出君子的學習是為了提升自身的素養,而小人的學習為了得到利益;所謂「禽犢」,指的是小牛小羊之類的禮品。
《顏氏家訓·勉學》解釋得更清楚:「古之學者為己,以補不足也;今之學者為人,但能說(同悅)之也。古之學者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學者為己,修身以求進也。」
顏之推指出,古人學習是為了補自己的不足之處,強調個人的進德修業;而當世的人學習是為了向別人炫耀和逞能。他又進一步說明,古人學習是為了充實自己,行道濟世;而當今的人學習是為了加強裝備,謀一份好差事。
《孟子·盡心上》說:「舜之居深山之中,與木石居,與鹿豬遊,其所以異於深山之野人者幾希。 及其聞一善言,見一善行,若決江河,沛然莫之能禦也 。 」
舜是備受孔孟推崇的聖人,他和常人有什麼不同呢?孟子指出,舜在深山居住時,其實和一般野人沒有什麼分別;但當舜聽到一句善言,看到一番善行,他便會見賢思齊,一往無前,學習到底,切實奉行,像河水滔滔奔流,勢不可擋,不會因為困難險阻而放棄正確的人生目標。
綜觀明白了以上所言,古之學者與今之學者在學習目的上的差異,君子之學與小人之學在學習範疇上的不同,再來反思我們的生活和學習,必將有所啟發。亦即是我們能否學習古人的為學之道在於切身行踐進而濟世利眾,絕非貪圖一己之私利,罔讀聖賢書,所為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