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12(五) ●一日一箴言
《格言聯璧》:3
在古人之後議古人之失,則易;
處古人之位為古人之事,則難。
【譯文】
生於古人之後而議論古人的缺點失誤容易,而若處於古人的位置做古人所做的事就很難。
●【賞析】
此句說明知易行難,且人們的想法往往受到時代的限制。要設身處地從古人的角度與立場看歷史,才能真正理解當時所發生的情形,不失之於偏頗,就不會貿然發出不正確的議論,並能於其中學到為人處事之理及教訓。因此唐太宗才會說:「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
眼光短淺的人,看到事情只看事情的表面,就批評沒看到的事件。眼光深遠的人看事情會去查證,更會去了解事情的始末緣由,自然能發現真相。
【歷史故事】子貢問時(三季人的故事):
朝,子貢事灑掃,客至,問曰:「夫子乎?」曰:「何勞先生?」曰:「問時也。」子貢見之曰:「知也。」客曰:「年之季其幾也?」笑答:「四季也。」客曰:「三季。」遂討論不止,過午未休。子聞聲而出,子貢問之,夫子初不答,察然後言:「三季也。」客樂而樂也,笑辭夫子。子貢問時,子曰:「四季也。」子貢異色。子曰:「此時非彼時,客碧服蒼顏,田間蚱爾,生於春而亡于秋,何見冬也?子與之論時,三日不絕也。」子貢以為然。
【白話解】
早晨,子貢在大院門口打掃院子。有人來到,問子貢:「你是孔子的學生嗎?」
子貢答道:「是的。有何見教?」「聽說孔子是名師,那麼你一定也是高徒吧?」
子貢:「慚愧。」客:「那我想請教你一個問題,不知可否?」子貢很爽快地答道:「好。」
客問:「其實,我的問題很簡單。就是請你說說一年有幾季?」
「四季。」子貢笑答。
客:「不對,一年只有三季!」
「四季!!!」子貢理直氣壯。
「三季!!!」來人毫不示弱。
然後就爭論不止,孔子聽到聲音,從院內出來,子貢上前講明原委,讓孔子評定。
孔子先是不答,觀察一陣後說:「一年的確只有三季。」來人見此,大笑而去。
待來人走後,子貢忙問老師:「這一年應是幾季?」孔子答:「四季。」
子貢不解。孔子說道:「這時和剛才不同,方才那人一身綠衣。他分明是田間的蚱蜢。蚱蜢者,春天生,秋天亡,一生只經歷過春、夏、秋三季,哪裡見過冬天?所以在他的思維裡,根本就沒有『冬季』這個概念。你跟這樣的人,就是爭上三天三夜也不會有結果的。」說完,子貢立刻明白了。
曾經有位學生請問印度詩人泰戈爾先生三個看似簡單但不容易回答的問題:
Q1.世界上什麼最容易?
Q2.世界上什麼最難?
Q3.世界上什麼最偉大?
泰戈爾回答:
1.指責别人最容易。
2.認識自己最難。
3.愛最偉大。
實在很佩服這位詩人的智慧,在這個世界的洪流中,我們常常看見一件事情,還沒有弄清楚前就是指責、批判與評論,往往忘了自己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願我們能:
時時感恩给我們機會的人!
時時感恩给我們智慧的人!
時時感恩一路上陪伴我們的人!
時時保持一顆感恩的心,我們才能學的更多也才能走的更遠!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