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07(日) ●一日一箴言
《圍爐夜話》:55 禍者福所依,福者禍所伏。
【註釋】
⑴依:倚靠、倚託。
⑵伏:隱藏、隱匿。
【原文解說】
卜筮以龜筮為重,故必龜從筮從乃可言吉。若二者有一不從,或二者俱不從,則宜其有兇無吉矣。乃洪範稽疑之篇,則於龜從筮逆者,仍曰作內吉。從龜筮共逆於人者,仍曰用靜吉。是知吉兇在人,聖人之垂戒深矣。人誠能作內而不作外,用靜而不用作,循分守常,斯亦安往而不吉哉!
【譯文】
在古代占卜,是以龜甲和蓍草為主要的工具,因此,一定要龜卜及筮古皆贊同,一件事才可稱得上吉。
如果龜和蓍中有一個不贊同,或是兩者都不贊同,那麼事情便是兇險而無吉兆了。
但是《尚書》洪範稽疑篇中,則對於龜卜贊同,蓍草不贊同的情形,視為做內面的事吉祥。即使龜甲和蓍草占卜的結果都與人的意願相違,仍然要說無所為則有利。
由此可知,吉兇往往決定在自己,聖人已經教訓得十分明白了。人只要能對內吉外兇的事情在內行之而不在外行之,對於完全與人相違的事守靜而不做,安分守己,遵循常道,那麼豈不是無往而不利嗎?
●【賞析】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這句話出自《道德經》。「禍福相倚」的道理大家都知道,但為什麼一個用了「倚」字,還有一個用了「伏」字?如果把這兩個字對調一下是否可以?
「倚」字有倚仗、倚靠、倚託之意,在這裡表達的意思就是,福的產生是倚靠著禍的鋪墊和襯托,沒有禍便沒有福,禍福相倚,有點苦盡甘來的味道。
一般人總是懼怕面對災禍,而喜歡得到幸福,老子直指禍與福其實是充滿互動與不定性,亦即災禍中時常依附有幸福的因子,幸福裡也經常含藏有災禍的種子。禍與福之間相因相成的微妙關係。如《莊子‧則陽》:「安危相易,禍福相生。」意指安逸與危險相互交替,災禍與幸福相互衍生,彼此互為因果。
《呂氏春秋‧制樂》敘述商湯執政之時,曾發生穀子在中庭生長的怪異現象,官吏找來卜人預測吉凶,成湯立即阻止:「吾聞祥者福之先者也,見妖而為善則禍不至。」從此成湯每天早出晚歸,除了忙於國事之外,也慰問民間疾苦,虔敬祭拜亡者,極力安撫百姓,不過短短數日,長於中庭的穀子竟然自動消失。
書中對此一事件下的結論是:「故禍者福之所倚,福者禍之所伏。聖人所獨見,眾人焉知其極?」成湯因見穀生中庭的禍兆,促使他心生警惕,凡事皆為國家和百姓的安危設想,不但避開了厄運,也為他招來更多的善福。
韓非在《韓非子‧解老》中對老子「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一語也有深入的詮釋,其言:「人有禍則心畏恐,心畏恐則行端直,行端直則思慮熟,思慮熟則得事理。」人們遇到災禍就心生恐懼,行為就端正,思慮就成熟,自然明白行為處事的道理。其後又言:「人有福則富貴至,富貴至則衣食美,衣食美則驕心生,驕心生則行邪僻而動棄理。」人們遇到了幸福,富貴就降臨,衣食就豐富,驕傲的心理就產生,行為邪惡乖僻,就會做出違背常理的事。
韓非透過對人性的深入觀察,體認到處於災禍中的人,做事更為沉著熟慮,反而因此扭轉逆勢,化險為夷;然而處於幸福中的人,難免驕矜志滿,視所得一切為必然,不知珍惜福分的結果,很快便將福分消耗殆盡,禍事自然隨之而來。此是福禍互為因果之最佳詮釋。
「禍兮福所倚」,用「塞翁失馬」的例子來說明:如果沒有自家那匹馬的丟失,也就是所謂的「禍」,就不可能從外面勾搭回一匹馬,即獲得了所謂的「福」。同樣,因為騎那匹新馬導致他兒子摔斷腿的「禍」,恰恰讓他兒子躲避了徵兵,獲得了生存的「福」。所以,「因禍致福」有直接的關係,於是此處用了「倚」,叫做「禍兮福所倚」。
「伏」字有暗藏、潛伏之意,強調的是不易發現,時機一到就容易發作。人在得意之時最容易驕傲自滿,甚至睥睨天下,這就潛藏了禍端。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大概就是這個意思。一些功成名就的大企業家接連出事,其實也有這個道理在其中。
「福兮禍所伏」,還是用「塞翁失馬」的例子來說明吧。平白無故地白得了一匹馬,有福!卻不知這野馬沒有被馴服,暗藏了危險,結果真的導致他兒子摔斷腿的禍事,如果謹慎一些還是可以避免的。那麼,在這個免徵兵役的福中是不是還潛伏著禍端?成語故事中沒有說,留下了各種可能。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與《易經》中的第11卦「泰卦」以及12卦的「否(ㄆㄧˇ)卦」總覺得有類似的道理存在。
「福」對應了「泰」,「禍」對應了「否」。當人們在泰然的狀態下為什麼要居安思危,未雨綢繆?其實就是因為「福兮禍所伏」,要謹小慎微,避免禍端的發生和盡可能減少損失。畢竟「泰」與「否」的狀態只有一步之遙,一不小心或身體哆嗦一下了,就是萬劫不復的深淵,這也是「福」與「禍」的一念之間。
那麼,一旦不幸處於「否」的狀態呢?例如越王勾踐被夫差抓到吳國,算大禍臨頭人生到了谷底吧?結果人家臥薪嘗膽,奮發圖強,最後打敗夫差,成為強國。這又是因禍得福的故事。說明只要努力進取,不妄自菲薄,還是可以扭轉頹勢,否極泰來的。
但從夫差的角度,他抓了勾踐,完全可以處死,只要不放虎歸山,那麼就不會導致最終身敗名裂,落得自殺。自又是居安沒有思危導致從泰到否的例證。
由禍到福,或由否到泰,需要勇氣,需要把握機會的能力,需要豁達的境界,所以用「倚」,即「禍兮福所倚」。
由福到禍,或由泰到否,需要謹慎,需要發現危機的敏銳,需要謙虛的品行,所以用「伏」,即「福兮禍所伏」。況且我們在道場學習,均知「上天降福是加逆而來的」,面對福禍,唯有以誠敬心、感恩心,感恩上天給我們歷練的機會,才能化解一切災劫,使自己成長,堅定修道的信念,無愧天恩。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