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20240618 安東彌勒山聖言量


2024/06/18(二) ●一日一箴言


《圍爐夜話》:36 苟且不能振,庸俗不可醫。


【註釋】

⑴苟且:苟:草率;隨便。苟且:不守禮法、不務實際或馬虎草率,得過且過。

⑵振:振作,奮發。

⑶庸俗:平凡而俗氣。


【原文解說】

人犯一苟字,便不能振;人犯一俗字,便不可醫。


【譯文】

人只要有了隨便的毛病,這個人便無法振作了。一個人的心性只要流於俗氣,就是用藥也救不了了。


●【賞析】

「苟且」是一種怠惰的心,這和生命到了一種境界,對某些無意義的事情不去計較是不一樣的。它是一種生命的浪費,而不計較無意義的事則是生命的精進,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苟」又是一種生命的低能,因為他活在生命的最差的糟粕之中,而不知改進。在苟且當中,我們可以斷定一個人生命境界的低落與生命價值的喪失。所謂俗,指一個人精神的境界不高,甚至無精神生活可言。


《禮記·曲禮上》:「臨財毋苟得,臨難毋苟免。」義與利之分界點即是君子與小人的分野,能見義忘利,臨危授命,承擔大任,不懼不畏,不逃避責任,不苟且偷生就是一位堂堂正正的正人君子。


一個人平凡沒有關係,切不可庸俗,平凡中可以見到不平凡的節操,因為義理是人之本有,與生俱來。但是庸俗卻是人性中之劣根,不求上進,不思改過,只貪圖享樂物欲,推卸責任,見異思遷,妄想一步登天,真所謂俗不可耐,無可救藥。


【歷史故事】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這句話出自《後漢書.卷五十四.楊震傳》:「當之郡,道經昌邑,故所舉荊州茂才王密為昌邑令,謁見,至夜懷金十斤以遺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無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密愧而出。」


楊震,字伯起,東漢時弘農郡華陰縣人。他為人公正廉潔,不謀私利,是難得的清官。楊震從少年起就聰明好學,他通曉經傳,博覽群書,對各種學問都深入鑽研。

楊震未當官前非常熱心教育事業,在家鄉辦學,來自四方的求學者絡繹不絕。他教學有方,堅持有教無類,不分貧富,因此名氣大,學生多。當時,人們都稱讚楊震為「關西孔子楊伯起」。


由於楊震辦學多年,為國家培養了大量人才,因此聲名大噪。當時的大將軍鄧騭也聽說了,他很敬重楊震的學識賢能,就徵召楊震到自己府內任職。上任不久,楊震又被推舉為茂才出任地方官,先後升遷為襄城令、荊州刺史、東萊太守、涿郡太守,再調升為九卿之一的太僕、太常,後又晉升為三公的司徒、太尉。


楊震在赴任東萊太守途中,路經昌邑。當時的昌邑縣令王密,是他任職荊州刺史時舉茂才提拔的官員。王密聽說楊震路過本地,為報答當年楊震的提攜之情,於是白天去謁見楊震,晚上則準備了白銀十斤想贈送給楊震。


楊震對他說︰「我們是老朋友,我很了解你的為人,你卻不了解我,為什麼呢?」王密說︰「現在是深夜沒有人知道。」楊震說︰「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麼能說沒有人知道呢?」王密聽完後,很慚愧的離開。


後來,楊震調任涿郡太守,為官清廉公正,不接受私人請託、謁見。他的子孫和平民百姓一樣,常吃蔬菜,出門步行,生活簡樸。有老朋友、長輩想讓他為子孫購置產業,楊震不肯,他說︰「讓以後的世人稱他們是清官的子孫,我用這個留給他們,不是也很豐厚嗎?」這就是一等一的節操啊!


人活在世上,除了物質的生活,還有精神的生活,然而許多人卻只活了一半。只活一半的人,其精神生活是空洞的,這不是別人或是用醫藥可以治的,必須由他自己的內心去覺醒,去發出要求。物質生活是人類與動物所共有的,惟有精神生活是動物缺乏的,然而許多人卻只知追求物質生活而捨棄精神生活,活得像動物而不像人。


弘一大師法語:「流俗知見,不可入道。宴安怠惰,不可學道。厭常喜新,不可趨道。 樂簡畏繁,不可明道。將就苟且,不可修道。 得少為足,不可證道。」人人皆位居天地之間,並列三才,頂天立地,可以因為一生的努力向道而成聖成賢,凡是有覺知的人,都會力爭上游,絕不會流俗知見,自甘墮落。

Comments


© 2024 安東道場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