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17(一) ●一日一箴言
《圍爐夜話》:35 富貴人家多敗子,貧窮子弟多成材。
【原文解說】
富家慣習驕奢,最難教子;寒士欲謀生活,還是讀書。
【譯文】
有錢人習慣奢華自大,要教好孩子便成為困難的事;
貧窮的讀書人想要討生活,還是要靠讀書。
●【賞析】
富家人教孩子,不如平常人家來得容易。因為富家人過慣驕奢的生活,一來子孫並不覺得讀書有什麼用;二來外界的引誘多,一旦染上惡習慣,要他讀書簡直比登天還難。尤其以為富貴是長久的人,認為子孫只要衣食無缺便夠了,殊不知這樣只養活他的身體,卻戕害了他的心靈,更有甚者之敗家子弟等著繼承家產而無所事事,繼承後家產揮霍一空。所以富貴人家多敗子,這和其對教育的態度很有關係。
讀書人往往是窮困的,因為他不妄求非分之財,不願用不正當的手段去獲取金錢。然而讀書人的窮只限於開始,因為書讀了是要用的,在用的當中自然能掙得一己酬勞。尤其現在是重知識的社會,知識就是力量,書讀得愈好的人,往往生活也過得愈好,因為他所能付出的愈多,貢獻也越大。在現代社會,只要有真正的內涵,遲早總會成功的,就怕沒有內涵,成功也不長久。
富不過三代,是大家公認的一句俗話,出於孟子所言:「君子之澤,五世而斬」演變而來。完整句子為「道德傳家,十代以上,耕讀傳家次之,詩書傳家又次之,富貴傳家,不過三代」。能否富貴傳衍至後代其實是其家族能否良於教育而成。
財富是優秀能幹的人才創造的,也只有優秀能幹的後代才能更好地繼承、保有和發揚增值財富。創業維艱,守成更不易;沒有人才輩出的家庭難以富及三代,沒有人才輩出的企業難以長盛不衰,沒有人才輩出的國家難以興旺發達。可見,富過三代絕不只是一個簡單的財富傳承問題,實際上它對社會穩定、國家昌盛、民族振興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如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請問老師說,一個人如果固守貧窮,不因慕富而卑躬屈膝的諂媚求人,而富貴利達時,也能不自驕自大,傲慢於人,這兩種人的修持境界如何呢? 孔子回答說能這樣是很不錯的,但是比起那種不因貧困所陷,而能安貧樂道,操守不移,或是富貴利達卻不為榮華所淫亂,而能恭廉好禮者,還差一截呢!
【歷史故事】
清朝名臣曾國藩寫家書給二個兒子說:「人之氣質由於天生,本難改變,唯讀書則可變化氣質。」
曾家本是貧窮家庭,曾國藩年輕時,為考取功名在家苦讀。他的家族500年來還沒出過一個官員,他的父親更是考了一輩子,才考上秀才,可以說家族裏就缺讀書的基因。一天半夜有個飛賊摸進了曾家的房樑,曾國藩卻在朗朗背書,絲毫沒有發現賊人的到來。那賊人本想等到曾國藩背完書去休息,再下來偷盜。沒想到賊人等到深夜,曾國藩卻因為有段文字遲遲背不下來,就是不肯歇息。賊人無奈,從房樑跳下,對曾國藩說:“這段書有何難?要背許久!”說完,便一字不漏地背誦給曾國藩聽。說罷,便揚長而去。
曾國藩受此刺激,更加發奮讀書。後來,曾國藩考秀才六次落榜,七赴考場,直到28歲,才在會試中登第入仕,成為國之重臣,組湘軍,任兩江總督。曾國藩給兒子的書信,叮囑兩兒要認真讀書,故其長子曾紀澤、次子曾紀鴻聽從父親讀書的家訓後,皆是讀書入仕,成為國家有用之良才。
貧窮書香子弟多能寒窗苦讀,志在千里,以報效國家,彰顯父母為行孝之心志,自能苦其心志,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而志不移,一朝成名天下知,仍能不改其志,為國為民犧牲奉獻,為民表率。又如蘇秦懸樑刺椎、匡衡鑿壁偷光,苦讀出身,這些都是耕讀傳家之寒門子弟多成材的例子呀!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