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20240609 安東彌勒山聖言量


2024/06/09(日) ●一日一箴言

《圍爐夜話》:27 守身必謹嚴,養心須淡泊。

【註釋】

⑴守身:持守自身的行為、節操。

⑵謹嚴:謹慎細密。

⑶養心:涵養心志、養性養德。

【原文解說】

守身必謹嚴,凡足以戕吾身者宜戒之,養心須淡泊,凡足以累吾心者勿為也。

【譯文】

持守節操必須十分謹慎嚴格,凡是足以損害自己操守的行為,都應該戒除。要以寧靜寡欲涵養自己的心胸,凡是會使我們心靈疲累不堪的事,都不要去做。

●【賞析】

一個人的生命有限,倘若沒有什麼抱負,只要庸庸碌碌地過一生也就罷了。如果,對人生心中還有一點牽繫,一點理想,那麼,持身謹嚴就很重要。怎麼說呢?正因為我們愛惜生命,所以愛護自己,「守身」正是愛自己的表現。我們珍惜自己的一言一行,惟恐有所缺失。

古人的「守身如玉」,無疑是對生養自己的父母與孕育自己的天地的一種最誠心的回報,因此,凡是可能損害自己言行的邪曲行為,一概不為,他們的操守永遠光明坦蕩,就以現代的眼光來看,依然溫良可親,學習他們並不代表食古不化。

《孝經》第一章: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孔子對曾子曉以孝之精神與做法,這是古聖先王以自己修習孝德來治理天下。曾子終生奉行不悖,最後重病危亡之時,召喚弟子們前來病塌前說:「啟予足,啟予手,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後,吾知免夫!小子!」曾子告訴他的門生說揭開被子來看看我的腳,看看我的手,可有毀傷嗎?詩經所說立身行道時時刻刻恐懼戒慎,像站在深淵的旁邊唯恐掉下去,像踏在薄冰上面唯恐陷落下去,我是這樣小心的保全自己的身體,從今而後我已知道可免於毀傷自己的罪過了。同學們當謹慎而效法之。

孔子將聖王的孝德傳承於曾子,曾子又身體力行再傳承給門下弟子,他們都如此保全自己的身體,並將父母的德行彰顯於後世,反觀現今為人子女能愛惜身體不受傷害嗎?有受到責罰就悔改嗎? 更甚者,子女加以反駁父母或以自殘來讓父母傷心者,比比皆是,我們如果能讀一些古聖經典,就能接受聖賢教誨,讓心智提升,讓人生更有意義,更有使命,創造此生的價值,辦聖事,才是盡大孝、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啊!

想一想現代人,持身謹嚴的有多少?別說那些作奸犯科之輩,我們有時不也會為不該得到的利益而動心嗎?「謹嚴」二字,可是不容易的,不過,也更見古人守身的「專心一志」了。

人的渴望是無窮無盡的,許多事情想也沒用,徒增我們的煩惱。禪宗有句偈語是這樣的:「左一布袋,右一布袋,放下布袋,何等自在?」許多事情對於我們而言,也就像布袋一般,只是負擔。

大部分人一輩子扛著七情六慾、兒女情長的「布袋」,永遠也放不下,這樣非把自己累死不可。結果,這一輩子,雙手都用來扛布袋,而不能空出來做一些有意義的事;心靈也永遠空不下來,想一些真正屬於自己生命的問題。

【註釋】

⑷七情:《禮記·禮運》中記載道:「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就是說,這幾種情態是與生俱來的,不學就會。

⑸六欲:見欲(視覺)、聽欲(聽覺)、香欲(嗅覺)、味欲(味覺)、觸欲(觸覺)、意欲。亦即是:眼、耳、鼻、舌、身、意。

法鼓山聖嚴法師曾說:「我們需要的不多,但是想要的太多」,這是貪念,也就是煩惱的根源。因此要能夠看透世間虛榮假景不長久,我們要追求的是永恆不滅的靈性之光,自然會減少物質的慾望,而著重於養心養性養德。此即如同《太上清靜經》所云:「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慾牽之。常能遣其慾,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慾不生,三毒消滅。」

《佛說八大人覺經》第二覺知「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正是修道的起點,去掉貪欲,少欲知足,身心輕安自在」,這是多麼清靜喜樂的人生呀!

Kommentare


© 2024 安東道場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