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20240606 安東彌勒山聖言量


2024/06/06(四) ●一日一箴言


《圍爐夜話》:24 百善孝為先,萬惡淫為源。


【原文解說】

常存仁孝心,則天下凡不可為者,皆不忍為,所以孝居百行之先;一起邪惡念,則生平極不欲為者,皆不難為,所以淫是萬惡之首。


【譯文】

心中常抱著仁心、孝心,那麼,天下任何不正當的行為,都不會忍心去做,所以,孝是一切行為中應該最先做到的。一個人心中一旦起了邪曲的淫穢惡念頭,那麼,平常很不願做的事,現在做起來一點也不困難,因此,淫心是一切惡行的開始。


●【賞析】

「百善孝為先」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理念,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出現,而儒家大同世界的理想就建立在這個基礎之上。在宣揚忠孝節義的同時,做為一個有德行的人,就不能不講孝順,因為這是維繫社會穩定的重要力量。

孝順,是一種天性,不需要教育就會顯現出來的一種德行,是身為兒女應有的行為,是不違背父母或者家裡長輩和先人的心意,這是一種很好的家庭倫常關係。孔子針對不同學生的家庭環境和個性,給予學生不同的孝道,無非是要調整各學生對父母親的言行要合於孝道儀禮,例如:


1.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 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這是不違背父母,父母健在要居敬以禮,仰體親心;父母離世了,喪葬祭祀都要依禮致哀,以盡悲戚之情,時時追思其德,以安其在天之靈。


2.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這是父母愛子心切,時時惟恐兒女有疾,為人子女當善體親心,外防病魔,內除妄心,要照顧好自己,神安體健,不使父母擔憂就是盡孝。


3.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這是指孝敬父母不只是講吃穿溫飽,而是恭敬奉養父母,不然跟養貓養狗有什麼差別呢?


4.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子女奉養父母最難的就是終日和顏悅色以承歡膝下。如果有事情才由年輕的子弟來為長輩效勞,有佳餚時,先供父兄長上飲用,這樣就算是盡孝了嗎?


但是這些孝順的觀念到現代也是有了很大的改變,在傳統文化日漸式微的今日,社會上紛紛出現許多亂象,其中一個普遍而關鍵的現象就是不孝。獨居老人數量激增,比比皆是,顯現的問題是很多為人子女對父母疏於照護,這對整個社會的發展,實在是一種不良的狀態。


因此有志之士及各宗教道場紛紛的舉辦孝道講座、教兒童讀經、親子讀經,為的就是啟發兒童從小接觸聖賢經典,將倫理道德、孝道深植於心,將來長大就自己能體會經典意涵而做一個堂堂正正、孝順齊家、經世濟民的好人才!


「萬惡淫為首」到底是甚麼意思呢?很多人都聽過這句話,但大部分人將這句話的意思曲解了。 特別是句中的這個「淫」字,很多人認為,「淫」便是「淫蕩、淫亂」,主要指的是男女方面的事情。


其實不是這樣的,「淫」在這句話中的意思指的是「過多、過度、過分」的意思。與「飽暖思淫欲」中的「淫」是一個意思 指的是任何事情都不能過度。


而「萬惡淫為首」整句話的意思是說,「過度」是一切惡事形成的原因,一切不好的事情會發生都是從過分、過度開始的。 其實這句話最早的出處,是出自於《論語》。


《論語·八佾》:「《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快樂而不過分。指表現的情感有節制。


提到「萬惡淫為首」,一般人都會想到男歡女愛的「淫欲」是萬惡之源,因為很多惡性事件都是由「淫欲」引發的。


但是古代,「淫」是指「過多、過分」,並無「淫蕩」之意,比如「富貴不能淫」中「淫」也指過多。再如「《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意思是快樂而不過分,指表現的情感有節制。


《中庸》有云:「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一個人的心境,不外乎喜、怒、哀、樂這些心理上的變化,《六祖壇經》當中講到「不思善,不思惡」的當下,便是我們自心的本來面目;中道就是本來面目,也就是自己的本心本性。喜、怒、哀、樂尚未發起的這念心,就是「中」。「喜怒哀樂之未發」只是一個定境,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中提到,只有達到無住,心中沒有生種種妄想分別的心念,才是中道實相的境界。修道要達於真正的中,能無住生心;這念心,時時刻刻保持在定、慧之中、定慧不二的這念心,才是真正的中道、真正的實相,將這一個念心善自保任,就能契悟真正的道。


每個人不可能沒有喜、怒、哀、樂感情的表達,所以還是要發,只是喜怒哀樂的表現要能合於節度,合於時節因緣而發。比如說,當我們事業成功、金榜題名,這時可以喜;又像「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武王一怒,亦安天下之民」,文武二王因為國家社稷,一怒而推翻暴政,安定天下,藉著這一怒反而成就了一件功德,解救許多百姓;所以,這種怒便可以發。當遇到父母至親往生,這時就要哀;在這個時節因緣中,哀傷哭泣,別人也不會覺得怪異,這就合於因緣、節度。至於樂,其中有心理與生理的快樂,如身體受到外境的刺激,產生了快樂;而心裏面歡喜,也是一種快樂,像古人修道時,豁然領悟了道理,哈哈一笑,也就是樂。


喜、怒、哀、樂等情緒都要轉化,經常讓心念處於禪定、智慧、慈悲、願行中。例如:笑不露齒,就像世尊拈花,迦葉微笑一般,只是微微的一笑,並非哈哈大笑,笑得威儀盡失。所以,遇到很高興的事情,可以笑,但要「笑不露齒,笑不出聲」,笑得很輕鬆自在。儒家主要是教導大眾如何知進退,如何老老實實地成就完整的人格。喜怒哀樂,皆能表現合於節度,就表示我們可以作主了。有體有用,才能落實自己的修行。

Commentaires


© 2024 安東道場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