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31(五) 一日一箴言
《圍爐夜話》18:對己要嚴,對人要寬。
【原文解說】求個良心管我,留些餘地處人。
【譯文】
希望自己有一顆良善的心,使自己時時不違背它。為別人留一些退路,讓別人也有容身之處。
●【賞析】
《格言聯壁.接物類》中提到:「待己當從無過中求有過,待人當於有過中求無過。」意思就是對待自己,要從沒有過失中盡量發現過失;對待別人,即使其甚多過錯,也要盡量從中尋找其可取之處。只要我們在對待自己方面要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便可以加以改善,做到最好,用以自勵。而對於别人則要心胸廣闊有肚量,包容和體諒別人的過錯,多發現對方的優點,加以鼓勵,使其才能有所發揮。
因此「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實在是生活中切實可行的態度。
《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足智多謀,又不似周瑜那般多疑自傲,位極人臣卻從不曾追求個人權勢,一生清廉即可看出他對自己有極其嚴苛的要求。而他在嚴己的同時,也對身邊的人同樣地嚴格。
諸葛亮命令馬謖(ㄐㄧˋ)守街亭,馬謖自認通曉兵法,不聽老將王平勸阻,不按諸葛亮的指令依山傍水部署兵力,驕傲輕敵,自作主張地將大軍部署在遠離水源的街亭山上。
曹魏將軍張郃(ㄍㄜˊ)聞訊後大喜,立即切斷水源和糧道,縱火燒山,最後馬謖失守街亭,諸葛亮退回漢中。諸葛亮素來嚴守軍紀,軍令如山,即便對於馬謖這樣的愛將,仍然嚴格執行軍令,揮淚將他處斬,否則無法對傷亡慘重的蜀軍有所交代,難息眾怒。
諸葛亮為豎立軍紀,不僅斬(-殺)馬謖,在劉備死後八年,還將中都護李嚴廢為平民,又將魏延處斬。諸葛亮在「嚴以律己」的同時亦「嚴以待人」。雖然是為軍法所逼、形勢所迫,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樣的嚴苛要求無法為人才提供鍛鍊的機會,最終無法為蜀國留下真正的建設人才。因為馬謖是一個很聰明有謀略但缺乏實務經驗的謀臣,並不適宜統帥大軍並在第一線做先鋒,這也是諸葛武侯的一點錯用心,急於讓馬謖有所表現卻沒有嘗試錯誤及實際鍛鍊的機會。
「聞雞起舞」是「嚴以律己」很有名的故事,在東晉時期,祖逖在年輕時便很有抱負,他期望有一天他可以成為國家的棟樑,為國家效力。他有空的時候便經常和好友劉琨談論時局,每一次都慷慨激昂,滿懷義憤。之後他還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最後學問大有長進。有一次,祖逖聽到公雞的鳴叫就起床了,他邀請劉琨以後聽見雞鳴叫也起床練劍。於是他們每一天聽到雞叫就起床練劍,從不間斷。最後經過不斷的刻苦練習和勤奮,祖逖被封為鎮西將軍,實現了他報效國家,成為棟樑之才的理想。而劉琨做了征北中郎將,兼顧並、冀、幽三州的軍事。我們讀了之後能興起效法他們勤奮的精神,就能成就未來的理想。
而「待人以寬」方面,《三國志·蜀志》提到:「苟得其人,雖仇必舉;苟非其人,雖親不授。」,而唐太宗很有雅量,做到這一點。唐太宗選賢任能,用人唯才,不計恩怨和出身,令貞觀一朝人才濟濟。羣臣中有太宗的親戚,故友,亦有太宗之前的仇敵,他們只要有才幹,都可以受到重用。例如太宗任用善於策劃的房玄齡,果敢決斷的杜如晦為宰相,重用敢直言進諫的魏徵、王珪為諫官,又派遣驍勇善戰的李靖、李勣、尉遲敬德為將軍。唐太宗曾說:「若無才能,雖親不用,如有才幹,雖仇不棄」。這是「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的精神。唐太宗的用人之道和待人以寬,歷來深受歷史學家讚賞,也為唐朝盛世奠定國力,穩定社會,史稱「貞觀之治」。
現代的團隊運作模式,要能採取團隊分工合作、賞罰分明、剛柔並濟的規則,讓每一個成員都能從嘗試各種可行的方法中去學習、去操作,那怕是失敗也可以得到很好的學習效果與明白為何失敗的教訓,由實際的經驗去印證調整理論的正確性與可行性。我們道場有一個很好的風氣,每次活動或法會操持結束之後,都會立即召集各位幹部組長做檢討,為的就是發現問題能有解決方法,使下一次的操辦更能趨於完善。我們在道場學習,就會學到推功攬過的君子之風及解決問題而不咎責於他人的坦蕩精神。
Commentai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