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20240528 安東彌勒山聖言量


●2024/05/28(二) 一日一箴言

《圍爐夜話》15:財要善用,祿要無愧。

【註釋】

⑴祿:俸祿、福氣。

【原文解說】

財不患其不得,患財得,而不能善用其財;祿不患其不來,患祿來,而不能無愧其祿。

【譯文】

不要憂慮得不到錢財,只怕得到財富後不能好好地使用。官祿、福分也是如此,不要擔憂它不降臨,而應該擔心能不能無愧於心地得到它。

●【賞析】

《論語 里仁篇》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意思是說君子於事必辨其是非義理,小人於事必計其利害得失。人的生活固然離不開錢財,但如果為了得到錢財,而刻意的追求與索取,甚至通過不正當手段來獲得,我們就淪為財富的奴隸。我們應當取之有道、用之有度,既不奢糜浪費,也不吝嗇小氣,而是用在適當的時機與地方,為社會創造更多財富價值。真正的君子並不是不愛財或不懂得運用財富的傻瓜,而是懂得不取不義之財,趨利避害之道,與小人之見利忘義,得利忘害,形成鮮明的對比。

只要一個人肯勤勉地做事,開源節流,財富是不難得到的。就怕自己懈怠懶惰,又揮金如土,如此卻妄想擁有財富,簡直是白日作夢。更怕得到了財富而不能好好去用它,不是當了守財奴,就是花天酒地,奢靡浪費。那麼,財富反而成了害人的東西了,不僅害自己敗家喪身,更危害社會。其實,財富若用於正途,未嘗不是一股力量,能樂善好施,有益民生,才是真正發揮財富的妙用。所謂「天要你富莫太奢」、「為富當仁」,都是告訴我們要善用金錢。

世人都渴望官祿和福分,然而,究竟有幾個人當得起呢?如果不由正當途徑得到,或是得到了,卻儘是做一些虧職損福的事,對不起自己的良心又有什麼用?因為,為了這些外在不長久的福祿,已經將自己的人格輸掉了。

北宋名臣范仲淹,以《岳陽樓記》名傳千古,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感動無數仁人志士。這兩句不朽的名言,正是范仲淹一生真實的寫照。他為人孝義節廉、扶危濟困;為官忠直敢言、為民請命;著文情文並茂、義理至深;治軍嚴謹有方、威震敵膽。可說是中國人萬世之楷模。一生大公無私,俸祿皆用之於接濟百姓下屬,身故之後子孫竟無餘錢以辦後事,由同袍故舊相互湊錢買棺,才得以回歸故里安葬。謹以兩例以茲紀念其為國為民之心志。

◎為民敢言不惜命:

入仕後的范仲淹不辭辛苦與民一心修復殘破的捍海堤,使遷離的居民也返回家園。縣民感念范仲淹的德政,往往以范為姓。

他對好心勸他為官不要太多言的同僚說:「我官職微小,也有三百錢的俸祿,相當於兩千畝地的收成。如果我坐食祿米,不去為國為民設想,那和專門糟蹋糧食的螟蟲又有什麼兩樣?人都說犯上直諫會給自己惹禍,不是明哲保身之計。其實這樣的人才是沒有遠見的,他們不了解:只有官員都敢於直言,君主才不犯錯,百姓才能安居樂業。禍患才能不生,天下無憂。這才是遠離禍亂、保全自身的根本之道。」

◎出寶地、置義田:

仁宗景佑二年(西元1035年),范仲淹被貶到故鄉,他在蘇州南園買了一塊地,準備蓋一所住宅。他請陰陽先生看風水,這位先生賀喜道:「這是一塊能出公侯卿相的風水寶地。」范仲淹聽了笑道:「若是如此,使士人在此學習,公侯卿相不是更多嗎?」於是,范仲淹就在這裡創辦學校,延請名師講學,盛況空前,各地也紛紛倣效。故後人有「蘇為郡甲天下」之稱,且因地傑人靈,隱德庇佑范氏後代子孫賢才輩出。

其實,福祿本無定數,又何必太過執著?倒不如求自己內心的福祿,無諂無曲便是心官,不忮不求便是心福,任誰也奪不去。

《易經》曰:「利者,義之和也。』又曰:「利用安身,以崇德也。』此皆利之大者也。」意思是說所有的利益只要是為公眾而付出,即是仁義之和,而財富用之於眾人之安身立命,即是德澤的展現。

活佛師尊曾說:「入我門不貧,出我門不富。」又說:「人虧天補,明的去,暗的來。」我們都是上天老母的佛子,如能以天心為己心,以師志為己志,就能義無反顧,為眾生付出,犧牲奉獻在所不惜,創造每個人的最大價值,並能闡揚真理大道於己身。這是人間走一遭,不白來一趟的奇緣啊!

Comments


© 2024 安東道場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