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22(三) 一日一箴言
《圍爐夜話》9:遇事勿躁,淡然處之。
【原文解說】
潑婦之啼哭怒罵,伎倆要亦無多,唯靜而鎮之,則自止矣。讒人之簸弄挑唆,情形雖若甚迫,苟淡而置之,是自消矣。
【譯文】
蠻橫而不講理的婦人,任她哭鬧、惡口罵人,也不過那些花樣,只要定思靜心,不去理會,她自覺沒趣,自然會終止吵鬧。好說人是非、顛倒黑白的人,不斷地以言辭來侵害我們,自己似乎已經被他逼得走投無路了,如果不放在心上,對那些毀謗的言語,聽而不聞,那麼他自然會停止無益的言辭。
●【賞析】
「秀才遇到兵,有理講不清」,我們常會遇到一些潑婦罵街等不可理喻的人,簡直無法和他講通,倒不一定是女人,「潑婦」只是一些不可理喻的人的代稱而已。因為古時女子多數無法受教育,所以便有一些不明理的女子,遇事不管體統,只會吵鬧。故此對那些不明事理的人,一概稱之為「潑婦」,也是可以的。這種人只是愚蠢,無需與他計較,只當他的吵鬧是烏鴉叫,不去理他,他自討沒趣便會閉嘴了。
最可厭的是那些搬弄是非的小人,「潑婦」只是吵鬧,這種小人卻專逞口舌中傷人,較「潑婦」無意義的言辭,更是厲害十分了,每每使人百口莫辯,被人誤會得走投無路。
但是如果能不將這些利害放在心上,讓「清者自清,濁者自濁」。日久,這些小人眼見尖酸刻薄的言語不能影響你,自然會閉上他的嘴了。何況,謊言終有拆穿的時候,眾人自會明瞭,「說人是非者,即是是非人」的道理。
因此,「不理他,看他如何」的淡然心胸,實在是現代人的「治人」之道。
唐代高僧寒山和拾得,相傳是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的化身,其傳説由來久矣,在我國民間稱為「和合二仙」,是相親相愛、情深義重的象徵。他們多以童子面目出現,表示祥和、圓滿的意思。他們之間的玄妙對談,也不是一般凡夫俗子所能領受的,且看這則問答:
寒山問:「世間有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該如何處之乎?」
拾得答:「只需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
寒山拾得這個絕妙的問答,藴含了面對人我是非的處世之道,因此雖經一千多年,至今仍然膾炙人口。清朝雍正年間,寒山、拾得被追封為「和合二聖」,與豐幹和尚合稱為「國清三隱」。
「是非朝朝有,不聽自然無」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會有是非,兩個人聚在一起,閒聊起來,東家長西家短,自然會有一些加油添醋、繪聲繪影的閒話。台語有一句俚語說:「看一個影子,生一個兒子」再貼切不過。搬弄是非之餘,完全沒考慮是否傷人於無形,實在是損人不利己呀!
《韓詩外傳 卷七》:「鳥之美羽勾啄者,鳥畏之;魚之侈口垂腴者,魚畏之;
人之利口贍辭者,人畏之。是以君子避三端,避文士之筆端,避武士之鋒端,避辯士之舌端。」
君子為避免無妄的毀謗與傷害,應迴避三端,即:文士的筆端、武士的劍端、辯士的舌端。因為文士用筆墨可以讚揚人,也可以貶抑人,往往出自個人的主觀,褒貶可能並不公正,如果顛倒是非黑白,將使所貶抑的人受到傷害,而一旦見諸文字之後,要想更正或糾正,便很難了。武士往往憑藉血氣之勇,有時一言不合,便拔刀相向,沒有耐心辨清是非曲直,受傷者縱然事後再來說明,卻已先受到創傷,甚至有生命的危險,很難有補救之道。辯士多數逞其辯才,舌燦蓮花,雖是顛倒是非,卻能使人相信其說,於是就被誤導了。
儒家所推崇的君子,是堅持正道,明辨是非的人,因為自愛,不輕易招惹別人的傷害;同時君子的修養,有相當智慧,能夠避身遠禍,洞見機先,猶如鳥類遇到羽毛美麗、嘴彎曲如鉤者,便知道是鷹隼之類,就趕快飛走,以免被攫食;魚類碰到嘴寬大而腹部肥厚的,就知道是嗜食小魚者,也趕快游開。人之口舌尖利,言辭滔滔不絕者,也是令人畏懼的,應該要小心避開。
師尊訓語:「我們有崇高理想,我們有遠大目光,我們不與人比短論長鬥勝爭強,我們要委屈自己,圓融四方...」,我們自己能把握時間做有意義的事,不與人逞口舌之勇,「遇順境處之淡然,遇逆境處之泰然」,與人相安無事,即是力行清靜修道的功課。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