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20(一) 一日一箴言
《圍爐夜話》7:鄉愿盡盜德,鄙夫不知德。
【註釋】
⑴鄉愿:外貌忠厚老實,討人喜歡,實際上卻不能明辨是非的人。就是我們今日所說的「偽君子」。
⑵鄙夫:人格卑鄙粗陋的人。
【原文解說】
孔子何以惡鄉愿,只為他似忠似廉,無非假面孔;孔子何以棄鄙夫,只因他患得患失,盡是俗心腸。
【譯文】
孔夫子為甚麼厭惡「鄉愿」呢?因為他只是表面上看來忠厚廉潔,其實內心裡並不如此,可見得這種人虛偽矯飾,以假面孔示人。
孔夫子為甚麼厭棄「鄙夫」呢?因為他凡事不知由大體著想,只知為自己個人的利益斤斤計較,得失心太重,是個不知人生精神內涵的俗物。
●【賞析】
「孔子」在〈論語•陽貨篇〉說了一句「鄉愿,德之賊也」,什麼原因呢?因為,「鄉愿」就是我們今日所說的「偽君子」。「鄉愿」之可厭,一在其虛偽不實,二在其可能帶給無知的年輕人錯誤的印象,使得年輕人失了正道,所以說他是「德之賊」。這種人欺世盜名,豈不可恨?
鄉愿外貌忠厚、謹慎、老實,實際上卻不能區分善惡、好壞、是非的人。也就是鄉人鄙俗中,同流合污以媚於世,而被認為忠厚的老好人。孔子認為鄉愿似德非德,而又容易亂德,乃欺世盜名之輩,所以深惡痛絕。
《論語.陽貨》孔子又說:「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惡利口之覆邦家者。」意思是說:厭惡以紫色取代紅色,厭惡以糜糜淫蕩的樂曲擾亂雅正的音樂,厭惡以能言善辯顛覆國家。」可想而知:孔子非常厭惡鄉愿這樣的偽君子,君子要完善品德修養,而鄉愿卻在敗壞道德,他們不像壞人那麼明顯易辨,但起到的破壞作用是更巨大的。
《孟子.盡心下》「非之無舉也,刺之無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潔;眾皆悅之,自以為是,而不可與入堯舜之道,故曰德之賊也。」大意是:鄉愿太尖、滑、賊、溜,我們不容易確切指出他們的弊病要害,所以他們滿身污濁還能堂而皇之,受眾人稱讚為忠信廉潔,渾然不覺自身的問題,自以為是,實質上是背道而行,他們這樣做其實是在賊害道德。
所謂「鄙夫」,乃是指不明禮義,不知生命價值重於個人利益的人,因此在任何場合,只顧自己的利益,甚至破壞了社會上對禮義的尊崇,使得眾人也和他一般只求個人的得失。使大眾重利輕義的,便是這些「鄙夫」啊!豈不可厭?
「鄉愿」與「鄙夫」,一為盜德之徒,一為昧德之夫,皆為「孔子」所摒棄。
《孔子家語·三恕》:孔子曰:「吾有所恥,有所鄙,有所殆。夫幼而不能強學,老而無以教,吾恥之;去其鄉,事君而達,卒遇故人,曾無舊言,吾鄙之;與小人處而不能親賢,吾殆之。」
孔子曾說有幾種人非常不可取,一是幼年時不能認真精進好學,老了沒有內涵可以教化別人的這種人非常可恥;二是離開家鄉去侍奉國君而顯貴的人,遇到家鄉故舊老友,卻沒有一點親情寒暄的人,是很令人鄙視的人;另外一種人是經常與無德小人相處,卻不能親近賢德的人,是非常令人討厭的人。
我們受到孔孟儒學的教化,應當明辨是非、善惡對錯、正邪分際,孰為誠正信實,孰為虛偽狡詐,自應分清辨明,能相處與否更應秉持一定的尺度,才不會同流合污、等而下之、祖宗蒙羞。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