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冬倪
(承2024年3月20日萍江竹刊電子報)
第十六單元 《心經》到底在說什麼?
一、看不懂《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關鍵原因?
看完《心經》的翻譯解說後,是不是有一種莫名的感覺,《心經》到底在說什麼?看白話翻譯解釋都懂字面的意思,但是不明白內涵是什麼?會有這種感覺,是因為一般人沒有佛學基礎,沒有佛法的核心概念,才會有這種「入寶山空手而回」的失落感。
釋迦牟尼佛住世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因材施教,依照不同程度的眾生,演說不同的修道法門。但是,釋迦牟尼佛最後卻完全否定自己所說過的一切佛法,這是為什麼會看不懂《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關鍵原因。
看不懂《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就好像是小學一年級的小學生,看不懂大學數學的微積分一樣。因為,一年級的小學生還沒有數學的基礎,當然不懂微積分是什麼?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屬於最高等級的佛經,學習的對象是聲聞、緣覺和菩薩,他們都是高中生和大學生的程度。我們一般人學佛法,大多是小學生的程度,甚至都還沒有進入小學的階段,看不懂《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很正常的。
這就是我會撰寫這本《看懂心經》的原因,《看懂心經》不只是翻譯解釋《心經》,最重要的是建立佛法的基礎。如此一來,對於沒有佛法基礎的讀者,一來建立佛法基礎,二來可以看懂心經。
二、總結《心經》的內容
我們簡單的總結《心經》的內容:
(1)觀世音菩薩修行「般若智慧」到極深的境界,所以能夠拯救人世間一切的苦難和災厄。
(2)在「自性(空性、佛性)」的角度來看,根本沒有「五蘊」、「六根」、「六塵」、「六識」、「十二因緣」、「四聖諦」和「智慧」的存在,更沒有什麼功德、果位可以得到。「這些都不是真實的存在,都是因緣相互依存的生滅關係,因此和空(無常不實在)並無差別。
(3)所有的「菩薩」和「三世諸佛」,都是依照「般若波羅蜜多」的甚深智慧,證得「無上正等正覺」,達到涅槃成佛的最高境界。
(4)所以「般若波羅蜜多」是至高無上的咒語,能夠滅除一切苦,這是真實不虛假的事情。觀世音菩薩宣說「般若波羅蜜多」這個咒語: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三、《心經》的兩個核心重點
在上述總結《心經》的內容中,我們萃取出兩個核心重點:
(1)「般若智慧」:修行「般若智慧」,才能發現自己的「自性(空性、佛性)」。
(2)「萬法皆空」:「五蘊」、「六根」、「六塵」、「六識」、「十二因緣」、「四聖諦」、「智慧」、「功德」和「果位」等等,這些都是「妄想執著」。
而這兩個核心重點,其實就是釋迦牟尼佛悟道時,所說的重點。
我們再複習一次前面提過的《指月錄》第一卷:
「入正三昧。至八日明星出時。廓然大悟。成等正覺。乃歎曰。奇哉一切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釋迦牟尼佛悟道時,所說的三個重點就是:
(1)入正「禪定」,才能發起「如來智慧德相」,得以成佛。
(2)眾生都有「如來智慧德相」。
(3)但是被「妄想執著」所蒙蔽,而不能證得。
所以,我們要研究學習這三個佛法的重點,才能明白《心經》到底在說什麼?也才能夠了解佛法。
這三個佛法的重點,告訴我們:
(1)只有學習「禪定」,才能發起「如來智慧德相」。
(2)我們都有「如來智慧德相」。
(3)要研究了解「妄想執著」是什麼?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兩個核心重點:「般若智慧」和「萬法皆空」,其實就是釋迦牟尼佛悟道時,所說的「如來智慧德相」和「妄想執著」,只是用詞不同而已。
但是,或許有人會認為釋迦牟尼佛的話有個矛盾的地方。既然釋迦牟尼佛說「眾生皆有佛性」,那眾生都是佛,佛有「般若智慧」,為什麼還會被「妄想執著」所蒙蔽,而不能證得呢?
這是因為,「眾生皆有佛性的潛在本質」,但是要透過修行「禪定」的功夫,才能看透「妄想執著」是「空」,才能證得自己的佛性。
這就好像是,眾生都有一塊鑽石的原礦石(佛性),必須要經過加工切割(「禪定」),才能顯現出這塊鑽石的價值(佛性)。
「如來智慧德相」和「妄想執著」這兩個佛法重點,在前面的單元已經探討過。接下來,我們來談談如何學習「禪定」,才能發起「如來智慧德相」。
下面的二個單元「修習六波羅蜜」和「觀自在菩薩的修行法門」,就是說明學習「禪定」的方法。不知道如何「禪定」,即使看懂《心經》,也是沒有用。
我在「前言」裡有提過,《大智度論》立下三種「般若」的定義,即:「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和「實相般若」。你看懂《心經》,只是停留在「文字般若」的階段。看懂《心經》之後,還要用「禪定」的方法去實修。最後,你才能夠證得「實相般若」,這才是我們學習《心經》的真正目的。
(續下期)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