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冬倪
(承2024年10月16日萍江竹刊電子報)
第十八單元 觀自在菩薩的修行法門
一、觀自在菩薩的修行法門
前面我們提到總結《心經》的內容,有兩個重點:
(1)《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2)《指月錄》第一卷:「入正三昧。至八日明星出時。廓然大悟。成等正覺。」
這兩個重點說明了,觀自在菩薩和釋迦牟尼佛都是在修行「禪定」時,才生出「般若智慧」,透過「般若智慧」才能夠發現自己的「自性」,才能夠「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所以,在這個單元裡,我們要探討一個很重要的重點,就是如何學習「禪定」的功夫。
因為看懂《心經》是一回事,見到自己的「自性」又是另外一回事。看懂《心經》的目的,就是要學習見到自己的「自性」,否則看懂《心經》和看不懂《心經》有什麼不一樣?況且,能夠在自己死亡之前,先認得這道由「自性」所散發出來的「自性光」,「死亡」這件事就沒什麼好怕的;另外,妖魔鬼怪也不敢靠近你,因為你有你的「自性佛」在保護你,妖魔鬼怪害怕你的「自性」光芒。
回想一下,我們念《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時候,是不是:「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然後就一路念到完。殊不知在第一段經文裡,就已經告訴我們修行《心經》佛法的方法。
「觀自在菩薩(觀世音菩薩)」深入修行「般若波羅蜜多」的時候,「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所以,我們學習的焦點,要放在「觀自在菩薩(觀世音菩薩)」的修行法門。
「觀自在菩薩(觀世音菩薩)」的修行法門,是一種「禪定」的功夫。修行「禪定波羅蜜」,才能成就「般若波羅蜜」。
那「觀自在菩薩(觀世音菩薩)」的「禪定」修行法門是什麼呢?
普遍流傳的《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摘錄自《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云:「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但是,經中並沒有提到「觀自在菩薩(觀世音菩薩)」的修行方法。
查遍眾多佛經,只有《楞嚴經》和《華嚴經》才有記載「觀自在菩薩(觀世音菩薩)」修行的方法,但是《楞嚴經》描述的最詳細。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十六(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云:「善男子!我已成就菩薩大悲速疾行解脫門。善男子!我以此菩薩大悲行門,平等教化一切眾生,攝受調伏,相續不斷。」
在《華嚴經》裡,觀自在菩薩對善財童子講述了自己修行的法門是「菩薩大悲速疾行解脫門」,並說明用「此菩薩大悲行門,平等教化一切眾生,攝受調伏,相續不斷。」
但是,在《大佛頂首楞嚴經》裡,觀自在菩薩提到詳細的「修定發慧」方法,稱為「耳根圓通法門」。
「觀自在菩薩(觀世音菩薩) 」修行的「耳根圓通法門」,出自於《大佛頂首楞嚴經》,以下我綜合聖嚴法師和南懷瑾老師對這段經文的講解來做說明。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六:
「爾時觀世音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世尊。憶念我昔無數恒河沙劫。於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音我於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
這一段經文,是觀世音菩薩在楞嚴會上,向釋迦牟尼佛及與會大眾報告修行的心得。
白話翻譯如下:
(一)爾時觀世音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白話翻譯:觀世音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對佛說。
(二)世尊。憶念我昔無數恒河沙劫。於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音。我於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
白話翻譯:我回想過去無量數劫以前,有位佛出世,名號為「觀世音」。我在祂的面前發大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觀世音佛」教我從「聞、思、修」三個步驟來學習佛法,進入「三昧」的境界。
「聞」是用心向內聽自己心裡默念佛號的聲音,去觀照覺知,不隨耳識向外起分別心,對外不攀緣聲塵,一心只觀能「聞慧」的聞性。這個「聞慧」是指「耳根的聞性」,是你的耳根能聞的本性。因為眾生的耳根最利,我們從耳根入門,容易明白自己的本心,見自己的本性。此處的「聞慧」是指從耳根聞性,生出覺知的智慧,不再去求耳外的音聲,而是返轉回來專心聽自耳能聞的自性。
「思」是保持內心平靜的狀態,反聞內在的自性,不著空和有,持續專注在修法上。「思慧」不是一般的思維,而是離開一切思慮,用正確的智慧來觀察能聞的自性,去體會覺知能聞的是誰?
「修」是持續的保持這個修行方法,念念不離聞與思。念念都是返回到自己的自性,即所謂「返聞自性」。念念返觀,發現本來心地的初始狀態。
這是「耳根圓通修持法」的次序,可以破除五蘊的假相。
要注意的是,這裡所說的「聞、思、修」三慧,不同於一般所說的三慧。一般的「聞、思、修」,指的是:
①「聞」是先聽聞佛法,然後研究經典,並能理解。
②「思」依著這個佛法,起了正確的思維。
③「修」所聞的都想通了、接受了、理解了,再用坐禪的功夫來修行。
「三摩地」又翻譯為「三昧、三摩提」,意譯為「等持、正心行處止、定、禪定」,意指把心識專注於所緣境,集中精神,專注一境而不移動,而進入心不散亂的狀態。「三摩地」最早出自婆羅門教的《奧義書》中,亦為傳統瑜伽修行的方式之一。
(三)初於聞中。
白話翻譯:最初是由耳根聞性中,下手來修行。要特別注意這「聞中」二個字,不是肉耳之中,不是耳識之中,也不是意識之中;而是不生不滅的聞性,亦即第八識「阿賴耶識」之中。
以耳根聽自己念佛聲音的觀音法門,容易得止得定。你一邊默念,同時用心迴轉來聽自己的念佛聲音「南─無─觀─世─音─菩薩」,一個字一個字聽得清清楚楚。此時,如果中間有生起雜念妄想,你不要管它,不要想去除它。任由雜念妄想來來去去,你還是專心的念觀世音菩薩的聖號,它就無法阻礙你念佛的正念。
「初於聞中」就是我們剛剛在「聞」的時候。這個時候要用心去注意,聽到外在的一個聲音,我們的內心清楚知道;聲音過去了,沒有聲音,我們的內心也清楚的知道。怎麼知道沒有聲音呢?這證明耳根的「聞性」還存在,並沒有失去作用,所以能夠知道沒有聲音。所以,有聲和無聲的狀態,我們的「聞性」都存在。
我們明白了「聞性」的功能,現在就專注聽一個聲音,其餘一切都不要想,就是專注「能聽的這個念心」和「所聽的聲音」,這個「專注的狀態」就是「初於聞中」。
(續下期)
Comentários